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二 | 建设教育数字基座 构筑优质数字生态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4日

为总结我区城市数字化转型阶段性成果,发挥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长宁城市数字化转型全面深化,区数据局会同相关部门征集遴选了一批年度生活领域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场景。现对案例进行系列宣传,分期推出,供学习借鉴。

作为上海市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长宁区在全市率先建设区-校两级教育数字基座,打破原来区域信息化建设以单个学校为主体的“散点式”建设方式,将区域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中进行一体化推进,从而破除“散点式”建设带来的一些应用的孤岛、系统的孤岛、数据的孤岛,实现区域教育的数据联通,激发参与主体的活力,实现信息技术推动区域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

教育数字基座是长宁整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引擎,是学校标准化的数字中枢。按照“智联”、“数联”、“物联”原则,全区所有教育单位和全部师生接入基座,拥有个人空间,实现数据联通、应用联结、人员联合、资源共享,打造了数据赋能的育人环境,构筑优质公平的数字生态。

一是应用联通,满足多元需求。通过基座实现数字应用的汇聚联结,创新应用建设模式。全区各单位共享基座统建下发的标准化应用,也可自主使用基座低代码工具自主开发应用,灵活满足个性化需求。目前全区已开发、改善、共享了1045个应用,其中教师开发低代码应用845个,25个优质校级低代码复用升级为区级应用,激发区域数字生态活力。

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二  建设教育数字基座 构筑优质数字生态1.png

二是数据贯通,赋能教育教学。建成学校、教师、学生三大基础库,评价、教学、考试、资源、管理等13大主题库,目前全区共治理1.59亿余条数据和9.3TB非结构化数据,实现数据融合应用,赋能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学生个性化学习、“双减”提质增效等创新教育场景建设。

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二  建设教育数字基座 构筑优质数字生态2.png

三是设备联结,实现智能管控。通过基座统一接入智能灯光、智慧笔、智慧大屏等15027台智能设备,在实现智能管控的同时,基于各校设备使用率数据,辅助区域管理者为各校差异化配置硬件资源,加强数据驱动教育教学决策的科学性。

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二  建设教育数字基座 构筑优质数字生态3.png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