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密切关系广大市民群众的消费权益乃至生命健康,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和执法的重要依据,发挥着维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要作用。现阶段,市场监管部门定期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检查、风险排查、形势分析,同时结合辖区内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制定年度食品安全抽检监测计划并实施,成效明显,但仍存在群众感受度、受益度不深、常态化抽检机制不足、抽检效果仍需巩固等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监督抽检种类不够全面。实际工作中,对加工食品原材料的监督抽检相对薄弱,对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如塑料袋、塑料盒、罐装瓶等,监督抽检存在“盲区”。此外,居民追求物美价廉的食品,而低价商品可能往往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重灾区,对于低价食品的监督抽检仍需加强。
2、监督抽检覆盖范围不够广泛。部分食品安全卫生情况相对容易出现问题的餐饮领域,如流动食品经营摊贩、外卖专营店、苍蝇小馆等,可能存在没有营业执照、许可证等相关资质的情况,且往往不配合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工作,相关部门难以开展监督,就发生了部分餐饮领域监督抽检缺位的情况。
3、监督抽检频次偏低。经调研了解,目前所安排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频次大约是每两月一次,对于部分保质期短的直接入口食品,这样的抽检频次偏低,难以时刻让老百姓吃得安心、吃得放心。
二、工作建议
食品安全是事关每个家庭、每个人的重大基本民生问题,而监督抽检是防控食品安全风险、实现科学监管的重要手段。不断优化食品安全抽检工作,既可以及时发现食品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及时警示相关企业和部门,促使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和改进,还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不断优化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特建议如下:
1、进一步增加开展食品安全监管检查的频次。缩短开展食品安全抽检的周期间隔,在区域范围内每月至少进行一次食品抽检行动,重点场所常态化开展抽检。对部分直接入口的保质期短的食品,进一步增加抽检频次。在重要节假日和时间节点,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3.5学雷锋日、315消费者权益日等,开展专项食品“你点我检”活动,强化示范效应。
2、进一步扩大食品抽检场所覆盖范围。建议聚焦食品安全风险较高的餐饮经营单位,如外卖专营店、共享厨房商户、未设置独立凉菜备菜间的熟食店铺、流动食品经营摊贩等,以及直接关系到老百姓“菜篮子”的集贸市场、社区菜店和超市卖场等,包括在集贸市场内经营的食品店铺、摊位等,全覆盖开展现场检查,并抽取食品样本开展快速检测或抽样检验。
3、优化居民参与食品抽检方式。依托各市场监管所食品快检实验室,开辟专区接受市民现场送样开展快速检测。加强对居民群众接触更多的低价商品的监督抽检力度,及时将抽检结果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公布,使低价商品的食品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4、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社会监督。引入社会监督力量,如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公众、食品安全监督员、媒体记者等广泛参与食品监督检查,同时依托各类媒体资源,特别是新媒体阵地,做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社会公示和科普宣传工作。
建议人:丁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