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3日

为老助餐服务是老年人关心的“头等大事”,也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口比例持续增加,为老助餐服务面向的需求群体越来越庞大。同时,随着老年人对生活质量追求的不断提高,对老年助餐服务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以本人居住的虹桥街道为例,现有14个为老助餐点,其中包含2家社区长者食堂(社区AI食堂、虹桥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助餐点),3家长者餐桌及9家家门口助餐服务点。辖区内助餐点数量看似不少,但面对庞大的老年人口,目前供餐能力大致仅可满足约10%的老年人就餐,两个长者食堂大排长龙的情况屡见不鲜。当前为老助餐服务的供餐能力、服务水平等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助餐需求,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长者食堂数量少且分布不均匀。本人居住的虹桥街道总占地4.08平方公里,两家长者食堂均设在东片区,对于居住在西片区的老年人而言,到食堂就餐距离较远、耗时费力。且根据现有文件要求,社区长者食堂建筑面积不得小于200平米,很难在辖区内找到满足要求的场所增设长者食堂。受制于场地所限,为老助餐点扩建增建困难。

二是供餐能力有限。以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助餐点为例,由于灶头尺寸限制,无法做到大批量供应菜品。来就餐的老人需要取号排队,常常10点不到便大排长龙,而来得较晚的老人则会面临菜品选择不多的问题。且目前大部分助餐点开放时间为周一到周五,小范围增加周六中午开放时段,身边的老年朋友在周末的用餐需求难以满足。

三是缺少个性化助餐服务。助餐点菜品相对固定,缺乏口味变化。上门送餐服务多为套餐形式,不能自由选择菜品,且饭菜分量固定,无法个性化满足不同食量老人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力度增设为老助餐点。一是与辖区国有企业、大型民企、商务中心等组织沟通,提供场地资源新建长者食堂,助力为老年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结合“银发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在CBD试点嵌入为老助餐点。二是挖掘辖区内闲置空间新建社区长者食堂。借助居委会活动室、家门口养老服务站等现有资源,或者发展社会化餐饮店打造长者餐桌,做到资源调配,形成广而多、巧而捷的助餐点覆盖网。

(二)提升为老助餐点供餐能力。一是建议针对助餐点特色菜品供不应求的情况,实施限购措施,确保排队老人能够买到心仪菜品,有效缓解排队问题。二是加大对运营方财政支持,使助餐点转化为全日制服务模式,根据辖区老年人需求,试点开放周末为老助餐服务,把“天天想”变成“天天享”。

(三)提高助餐服务个性化水平,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助餐需求。一是进一步丰富菜式,例如可推出菜品预订服务,减少菜式的重复性,也方便供餐方根据老年人实际需求提前准备食材,避免浪费现象。同时可结合时令,适时推出一些特色菜品或者惊喜套餐,提高为老助餐品质。二是优化上门送餐服务。建议梯度调整套餐价格与种类,推出更多新颖、营养丰富的菜品,以及特殊饮食专属菜品,满足老年人在菜量、菜品、口味、配送时间等方面的多样化用餐需求。

建议人: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