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保障性租赁住房居住体验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5日

对于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稳定的住所是在上海立足发展的“头等大事”。在租房过程中,我考察了多个房源:有些品质较高的家庭式公寓环境优越,但动辄大几千的月租金远超经济承受阈值;有些青年社区价格适中,但普遍存在房间布局幽闭,居住舒适度欠佳的硬伤。综合考虑价格、通勤距离和居住环境等因素后,我最终选择入住了保租房虹桥人才公寓。作为沪漂青年群体的一员,我切身感受到保租房项目对城市新市民的安居支持,虹桥人才公寓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最大的保租房项目,确实有效缓解了我们职业青年的住房焦虑。但在了解对比长宁区几大保租房项目的过程中,以及入住虹桥人才公寓近半年后,我感受到保租房项目在扩大普惠度,进一步优化职业青年居住体验上仍存在提升空间。

一是政策宣传不到位,青年群体知晓率低。政府部门目前主要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政策宣讲会等相对传统的渠道宣传保租房政策,在青年群体中的实际推广效果欠佳。在租赁政策上,对于具体的政策细节、申请条件以及办理流程等关键信息缺乏清晰准确的认知途径。这使得许多符合条件的职工错失申请机会,导致房源空置。

二是保租房房型的供应结构和市场需求未充分匹配。保租房的客户群主要集中在我们这类青年职工和新就业人员,相对而言,租金压力小的小户型住房需求较为旺盛。在选择虹桥人才公寓的房源时,我发现小户型(20-40平方米)租赁市场很火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大户型(80 平方米以上)空置率还很高。这种供需结构的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住房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充分利用。

三是配套设施与服务不完善。有些保租房项目周边的配套设施及服务目前还不够完备,在满足居住者日常生活便利性方面存在欠缺。在商业配套方面,小区十五分钟生活圈范围内的商超、餐馆、药店、健身房等设施相对匮乏。在交通出行方面,虹桥人才公寓距离最近地铁站超过1.5公里,且周末无班车,公共交通网络的覆盖密度和站点布局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优化。在居住环境方面,业主群里常反映窗户和楼道隔音效果差、水质不稳定、楼道漏雨严重、电梯故障频发等问题,给居民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针对以上不足,本人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新宣传方式与激励机制,提高政策知晓度和入住率。一是多元扩展宣传渠道,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线上租房论坛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制作生动有趣、简洁易懂的政策解读和房源介绍内容,如动画演示、案例分享、政策问答短视频等,吸引青年职工关注。在各类招聘会、人才市场等场所设置专门的保障性租赁房政策咨询点,现场为求职者和职工讲解政策、解答疑问,并发放宣传资料。二是创新企业激励措施,鼓励企业给予职工适当的租金补贴或优惠政策,如企业与保障性租赁房运营方合作,争取团购优惠租金;对入住保租房的职工给予每月一定金额的租房补贴,降低职工居住成本,提高职工入住积极性。

(二)加强供需调研,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精准调研市场需求,定期开展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收入层次企业职工的住房需求调查,详细了解他们对于房型、面积、租金承受范围以及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偏好和期望。通过大数据分析、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收集全面且精准的市场信息,为后续的房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调研结果,合理调整保租房建设规划和房源供给结构。适度增加地理位置优越、小户型且租金适中房源的建设比例。对于大户型房屋,可以考虑进行灵活的空间改造,将其分割为多个小户型出租,或者通过与企业合作,将其作为集体宿舍或人才团队公寓进行整体租赁,提高房屋的利用率和市场适配度。

(三)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居住便捷性和舒适度。一是优化商业配套。加大对保障性租赁房周边商业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依据区域居住人口规模和需求,合理规划建设超市、便利店、餐厅、药店、菜市场等基础商业业态,满足居民日常生活购物、餐饮、医疗等需求。二是改善交通条件。综合考虑区域居住人口的出行需求和流量,合理规划公共交通线路与站点设置。增加公交线路覆盖密度,优化公交班次运营时间,延长运营时长至晚上9点甚至更晚,保障居民夜间出行。在距离地铁站较远的区域,开通社区巴士或定制公交,实现与地铁站的无缝对接。针对周末出行需求,增加周末班车和公共交通班次,填补周末交通空白。三是提升居住环境质量。在入住前,组织专业机构对房屋进行全面的甲醛检测和治理,确保室内空气质量达标。建立家具质量检查和维修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家具损坏问题。对窗户和楼道进行隔音改造,采用隔音材料,提高隔音效果;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和管理,建立定期清理水箱和更换过滤器的制度,确保水质安全;对楼道进行防水改造,安装挡雨设施,及时清理积水,保持楼道干燥;制定电梯科学维护计划,增加维护频率,避免在高峰时段维修,确保电梯正常运行。

建议人:应杨懂             联系电话:187574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