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生境花园后续运维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30日

在人口高密度分布、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城市空间,生境花园如同“城市生态绿洲”一般,嵌入各个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域,发挥调节微气候、消纳碳排放、雨洪调蓄等生态服务功能,也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科普宣传、自然教育的场所,带来不可估量的社区价值。2019年,上海市首个以恢复和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的城市花园——虹旭生境花园在长宁区仙霞街道落成,随后长宁区进一步规模化探索高密度城市空间的高度复合利用,至今已建成27个生境花园,在探索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路径、建设生态之城的基层实践上前进了一大步。

本人是虹旭居民区的一名基层社区干部,见证了长宁区“001”号虹旭生境花园,从400平方米的“1.0版”花园扩展升级为2500平方米、以“生活艺术自然共栖地”为主题的“2.0版”,亲历过生境花园建设和运维过程中的各色酸甜苦辣。据本人观察近几年长宁各街镇生境花园的建成状况和发展历程,结合虹旭生境花园从1.0到2.0的变迁升级过程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发现各处的生境花园基本处于粗放式探索,尚未形成成熟的运维管理体系,使得生境花园模式复制缓慢且各自为营,难以长效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自然教育、活动休闲等功能。具体问题如下:

一是管理主体和运维机制未明确。生境花园在建设阶段由多个部门组成的“生境共建伙伴联盟”实施,但在运维管理阶段未明确主管部门,也未形成统一的组织框架和运作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建有生境花园的小区一般由居民区管理并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呈现“一花园一方案”的运维管理模式。不同的生境花园发展参差不齐,甚至有些生境花园因面临人力不足、资源不足的困境而近乎荒废。

二是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有欠缺。参与社区生境花园日常管理的志愿者多为小区退休居民,出于对养花、观鸟的喜爱而自发地“为爱发电”,然而由于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于植物季相更替、外来物种防控等专业管养领域常感到力不从心。目前,对于生境花园运维管理的技术支持和对志愿团队的专业培训尚未形成体系。长期下来,生境花园内植物因养护不当死亡、外来物种入侵、病虫害等隐患问题常有发生。

三是“生境”功能发挥不完全。生境花园建设的初衷之一,是在生态系统脆弱的城市空间打造本土物种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然而,在生境花园的实际运营过程中,“留不住动植物”的现象十分普遍。比如,一些生境花园的池塘中长满外来入侵植物,严重侵占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间和资源;一些生境花园因光照不足,且鸟嗜植物种类不足、季节性分布不科学,留不住虫鸟。人与受吸引“进城”的野生动物如何相处也是一个全新课题,一些居民一度在与貉等野生动物做邻居的过程中产生摩擦,这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建设初衷背道而驰。

长宁区作为上海乃至全国生境花园建设的先行者,在推广建设生境花园的同时,应积极关注其运营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本人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统筹管理,建立生境花园运维管理机制。借鉴“生境共建伙伴联盟”,组建由区相关职能部门、各街镇社区组成的“生境共治伙伴联盟”,落实已建成生境花园的分管责任。总结生境花园建设运维经验及关键要素,制定标准性的管理规范、机制和评估体系,促进生境花园运维管理向可评估、可复制、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强化技术支持,提供生境花园运维专业指导。区职能部门搭建平台,帮助建有生境花园的居民区和专业机构、专家建立长效的联系机制和结对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志愿者专业培训,并对生境花园运维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供技术支持。依托区生态环境局“生境课堂”、区绿化市容局“园艺大讲堂”等现有公益科普品牌,整合资源,提升培训的内容丰富性和公众参与度。

(三)加强监测研究,巩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进一步加强生境花园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监测工作,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对生境花园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评估体系。创新公众参与机制,积极组织公众参与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活动。同时加强面向社会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教,提升公众对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度。

建议人:吴红萍         联系电话:18802189020